暗不暗——记Peter Vink的艺术
By LingGU
F6,北京酒厂艺术园
“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暗,日无光也;不暗,日可无光,而使生光。
穿行在暗夜的城市中心,侧旁高楼的林立窗格好似无数眼睛,一些眼睛被灯光点亮。电灯不同于摇曳烛火,但凡电网所及,荧亮不息。白昼恰灿烂,然而在地下一隅,上了年纪的蹒跚四壁,被猩红的镭射光线勾勒出横平竖直的轮廓,200多个红色激光射线装置与特殊定时的日光灯给予展厅人工的夜晚和白昼;这张三维建筑蓝图引向地上一隅,门推开,小巧狭长的会客室赫然现于自然光。艺术家在外墙边的沙发椅上坐定,墙高处的一方小窗泻下俏皮的正午阳光落在Peter Vink脸上,好似是为我介绍——“瞧,这是他”。
这名时年37岁的艺术家依然保持着来自童年的两件宝贝:帅真的笑和灵巧的手艺。从小喜欢摆弄电子器具的Vink在1997年入读阿姆斯特丹GerritRietveldAcademie学院VAV(视听艺术)之前,还曾专门研修过电子技术相关课程,这为他今后创作实施上的游刃有余建立了良好基础。
穿行在暗夜的城市中心,侧旁高楼的林立窗格好似无数眼睛,一些眼睛被灯光点亮。电灯不同于摇曳烛火,但凡电网所及,荧亮不息。白昼恰灿烂,然而在地下一隅,上了年纪的蹒跚四壁,被猩红的镭射光线勾勒出横平竖直的轮廓,200多个红色激光射线装置与特殊定时的日光灯给予展厅人工的夜晚和白昼;这张三维建筑蓝图引向地上一隅,门推开,小巧狭长的会客室赫然现于自然光。艺术家在外墙边的沙发椅上坐定,墙高处的一方小窗泻下俏皮的正午阳光落在Peter Vink脸上,好似是为我介绍——“瞧,这是他”。
这名时年37岁的艺术家依然保持着来自童年的两件宝贝:帅真的笑和灵巧的手艺。从小喜欢摆弄电子器具的Vink在1997年入读阿姆斯特丹GerritRietveldAcademie学院VAV(视听艺术)之前,还曾专门研修过电子技术相关课程,这为他今后创作实施上的游刃有余建立了良好基础。
在逾十年的创作历程中,灯光装置初现于2006年并延续至今,成为Vink的主要创作形式。首件名为Schakels(链接,2006)的大型装置作品诞生于阿姆斯特丹w139艺术中心那百余平米的高敞地下空间。由于艺术中心的食堂本就要翻修,于是Vink决定先卸下整个天花板;随即他发现天花板的单片铺砖边长正好与混凝土立柱的表面宽度吻合,便将天花板铺砖镶嵌在金属柱上复制了四根立柱并将之与原有立柱通过襄有白炽灯管的矮墙连接起来,重新排布了空间回路,从而强调了空间的原有建筑结构。原本嵌在天花板上的小圆聚光灯和条形白炽灯也被挪移至矮墙之上,使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得以照明;通过对继电器编程从而控制灯光群伴随着预先编排的节奏忽明忽暗。整段程序长达19分钟,并反复循环。
对Vink而言,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作品的重要构成,诸多重要的作品理念都是在动手制作过程中逐渐清晰明朗从而外化。这一过程自然天成,作品的意义也在每一个细节调试优化中浮出水面。
Vink的大多数作品要求观众亲临现场,为当地建筑、空间度身考量,并从建筑、空间本身汲取元素与灵感,并投射到作品构成中;所以几乎每件现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无从复制,且空间本身对其作品而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在Vink的作品中发现任何“现成品”的痕迹。此外,Vink并不过多考虑空间本身的文化象征或引申寓意,而是相对纯粹地就空间存在本身进行创作。
对Vink而言,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作品的重要构成,诸多重要的作品理念都是在动手制作过程中逐渐清晰明朗从而外化。这一过程自然天成,作品的意义也在每一个细节调试优化中浮出水面。
Vink的大多数作品要求观众亲临现场,为当地建筑、空间度身考量,并从建筑、空间本身汲取元素与灵感,并投射到作品构成中;所以几乎每件现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无从复制,且空间本身对其作品而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在Vink的作品中发现任何“现成品”的痕迹。此外,Vink并不过多考虑空间本身的文化象征或引申寓意,而是相对纯粹地就空间存在本身进行创作。
对上述评论的最佳佐证,当数Raamsteeg 2(2010),这件受荷兰自然历史博物馆委托的作品将建筑本身的外墙黄砖挪进了室内,星罗棋布的方块状黄色灯光沟通了建筑内外。黄色方块依照预置的程序逐次缓缓点亮,有如马灯,澄黄的灯光日以继夜,谱写着时间流逝,不失为对历史博物馆的美妙注脚。艺术家更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博物馆中的展架。另一同是委托定制的作品是StadsdeelhuisOost(市政府东楼,2009,标题即委托方)。Vink同样借用了建筑外墙金属笼状结构并转化至其室内灯光装置上,多串白色长条轮次旋转,天花板上交错流动有如涟漪的投影来自沿着窗户一字排开的简易射灯。这种如假包换的动感其实在Vink多数作品的灯光切换中均有所感。
这类室内空间与开放空间的沟通在Vink的室外作品中得以放大。其2011年的新作N 52 14.053,E 6 53.796 – N 52 13.247,E 6 53.738——一条每晚不定时出现在荷兰Enschede市夜空的绿色镭射激光线被艺术家称为“文化一公里”(Cultuurmijl),这件永久灯光装置将逐渐融入当地的城市生活并演变为其组成部分,射线所经之处均为当地最重要的文化场所。射线每次连续呈现10分钟,随即消失,每晚总计呈现一小时,但出现时间并不固定;这种不可预测性赋予了装置某种“自然属性”,有如闪电或雷鸣。人们不经意抬头时瞥见它,好似巧遇某自然景观,而它又恰恰串联起城市中的人文景观,慢慢沉淀为日常。
Vink如是评价其作品的本质:“我的作品强调已然存在者,因此观众会对其再次审视…在某一特定时间观察你所拥有的空间,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归根结底,其创作是为空间所作的描述。
人们常会从Vink的作品中读出其建筑的天分与逻辑,因为它们通常都充分利用了建筑整体空间且均颇具规模。由于室内灯光装置本身可保留的属性,他还经常收到各类公共空间的邀请创作永久性的定制作品,比如上文提及的Raamsteeg 2(2010)。
虽然Vink对任何空间都抱着开放态度,但他还是更偏爱易被忽视的、日常的、为多数艺术家所不喜的空间(如地下室等暗淡空间),由此他将怀着更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进行创作。他不认同将其作品归入所谓新媒体或多媒体艺术,因为他所选用的媒材实际并不“新”,他也不追求通过高新技术来表达其创作理念。“重要的是作品想要表达的,而非形式或技术,后者只是为了实现作品呈现所使用的工具而已。”他将自己的艺术归入时间轴艺术(Time-based Art Department),突出其作品的时间属性,这也是为什么他将上午艺术空间的作品在开幕之后又进行了重新调整:开幕时,空间的骤亮时间极短,凸显了跌入黑暗红线空间的晕眩感,这并非艺术家的理想效果;调整后,空间的照亮时间延长,使观众得以舒适地过度并适应空间的原始状态,并得以更好地观察、体会、比较作品生效前后的空间本身。
Vink如是评价其作品的本质:“我的作品强调已然存在者,因此观众会对其再次审视…在某一特定时间观察你所拥有的空间,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归根结底,其创作是为空间所作的描述。
人们常会从Vink的作品中读出其建筑的天分与逻辑,因为它们通常都充分利用了建筑整体空间且均颇具规模。由于室内灯光装置本身可保留的属性,他还经常收到各类公共空间的邀请创作永久性的定制作品,比如上文提及的Raamsteeg 2(2010)。
虽然Vink对任何空间都抱着开放态度,但他还是更偏爱易被忽视的、日常的、为多数艺术家所不喜的空间(如地下室等暗淡空间),由此他将怀着更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进行创作。他不认同将其作品归入所谓新媒体或多媒体艺术,因为他所选用的媒材实际并不“新”,他也不追求通过高新技术来表达其创作理念。“重要的是作品想要表达的,而非形式或技术,后者只是为了实现作品呈现所使用的工具而已。”他将自己的艺术归入时间轴艺术(Time-based Art Department),突出其作品的时间属性,这也是为什么他将上午艺术空间的作品在开幕之后又进行了重新调整:开幕时,空间的骤亮时间极短,凸显了跌入黑暗红线空间的晕眩感,这并非艺术家的理想效果;调整后,空间的照亮时间延长,使观众得以舒适地过度并适应空间的原始状态,并得以更好地观察、体会、比较作品生效前后的空间本身。
Vink与中国结缘始于2008年在北京站台中国长达半年的驻地项目,根据站台中国建筑的门厅度身定制的灯光装置请进(Qingjin,2008)呼应了展厅本身的中规中矩;另一组实为艺术家独立策划完成的作品升(Rook,2008)和F6设于北京酒厂艺术园。开幕现场,预设的两万只红色气球从已废弃的工业烟囱中冉冉生气,在把功能性还给烟囱的同时也赋予其轻盈的诗意。酒厂地下空间间隔出的一溜排穴状空间围立着高头大鼓,鼓沿架设了一圈小型聚光灯,开关时的闪烁声响描画出击鼓节奏,现场宛若变身为一场没有击鼓人的击鼓表演,而舞美效果恰来自击鼓系统(灯光装置)本身。这件被描述为“声光装置”的作品可以追溯回de Dragers(载体,2007),在这又一地下空间中声音部分得到强化,并被赋予强烈的舞台效果。这一昏暗的展厅空间中所有18根立柱均被聚光灯包围,它们快闪着好似一群疯狂的相机快门创造出一条飞速推伸的时光隧道,反复的开关声通过音响放大并满溢于整个空间有如影片声效。想必身临现场,定会有跌入时间空洞的幻觉与快感。
然而几乎所有的声响效果都并非源自Vink的刻意追求,而是材料工具本身的附带属性,但恰是这份不经意让这些声响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扮演起不容忽视的角色。它们随着作品的诞生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发声)。
由于其作品的立体与现场,照片不足以完整记录其作品,于是Vink经常用纪实录像来保存再现其作品。谈及与其他领域艺术家的合作,如有舞蹈艺术家对在F6现场进行合作创作提出兴趣,Vink并不拒绝,也对这类合作报以好奇,但他仍然强调其创作的独立性,坚持灯光装置的空间表达之圆满性。
2011年4月Vink再次受到另一家北京画廊“艺术通道”的邀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驻地项目,并将为画廊庭院空间创作一件大型雕塑作品,预计于明年春季完成。
Peter Vink灯光装置展——上午艺术空间驻地艺术家项目
展期: 7月20日至 9月10日
地址: 上海市静安区奉贤路 50号B (近石门二路)
关于Peter Vink:
Peter Vink(1974年),艺术家,生活工作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然而几乎所有的声响效果都并非源自Vink的刻意追求,而是材料工具本身的附带属性,但恰是这份不经意让这些声响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扮演起不容忽视的角色。它们随着作品的诞生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发声)。
由于其作品的立体与现场,照片不足以完整记录其作品,于是Vink经常用纪实录像来保存再现其作品。谈及与其他领域艺术家的合作,如有舞蹈艺术家对在F6现场进行合作创作提出兴趣,Vink并不拒绝,也对这类合作报以好奇,但他仍然强调其创作的独立性,坚持灯光装置的空间表达之圆满性。
2011年4月Vink再次受到另一家北京画廊“艺术通道”的邀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驻地项目,并将为画廊庭院空间创作一件大型雕塑作品,预计于明年春季完成。
Peter Vink灯光装置展——上午艺术空间驻地艺术家项目
展期: 7月20日至 9月10日
地址: 上海市静安区奉贤路 50号B (近石门二路)
关于Peter Vink:
Peter Vink(1974年),艺术家,生活工作于荷兰阿姆斯特丹。